秦川:与“竞赛”同行,做教育的“躬行者”
“走进二外,走向世界。”这是重庆二外全体教师的育人承诺,也是他们心底最珍视的那份教育初心。在二外,新生代的青年教师如同微光汇聚,他们互相照亮,点燃希望、成就思想,将学生对未来的愿景化为真实的成长。上游新闻特别推出“情系雪松 躬行教坛”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系列专访,通过他们的娓娓道来,看二外人的教育理想和人文情怀。
【人物名片】
姓名:秦川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职务:中学生物教师、生物竞赛教练
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教五年,算是一位不太新的新老师。”采访时,秦川这样介绍自己。9年前,秦川以重庆市前1%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带着中国顶尖师范学府的光环,秦川给人的感觉却非常谦虚、低调,始终脚踏实地教学、指导学生,做教育的“躬行者”。
竞赛育人:用活“竞赛”这把“金钥匙”
大学毕业后,秦川来到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任教,成为学校的高中生物教师,兼任生物竞赛教练。五年来,秦川带了三届学生参加生物竞赛,多名学生荣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联赛一、二等奖。这样的成果或许不算十分闪耀,但对一名从教五年的新秀来说,无疑是一份可喜的答卷。
秦川在学生时代也是一位优秀的竞赛生,他认为,经历竞赛磨练的学生在大学更加自律,能为大学打下扎实基础,也能更积极地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听有意义的学术讲座、去图书馆查阅有价值的书籍等,对个人自主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竞赛中涉及的知识会比平时更复杂,挑战和难度也会大得多。“但是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他们在学习高中课程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遇到的问题难点很可能只是结合了更高层次的知识,竞赛实际上就是一把可以解开这个问题的‘金钥匙’。”在秦川看来,竞赛经验和学科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竞赛活动阅读大量书籍、文献,可以有效率地巩固提升课内知识的学习。
竞赛育人,以兴趣为导向,既能实现对拔尖创新学生的激励,又能实现对普通学生的滋养。秦川认为,通过竞赛学习接触到生物学科领域更高层次的内容,从而投入更多课余时间去思考探索,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特质。
在秦川指导过的学生中,刘彦樵尤其热爱生物。“刘彦樵经常和我探讨时下生物领域的热点内容或是咨询生物相关问题,并且他跟我交流的内容是比较有高度和水准的,可能很多没接触过竞赛的学生,思考就达不到这样的深度。”令秦川最为惊喜的是,刘彦樵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可供自行检测新冠病毒的试剂盒?于是,师生二人开始研究探讨其理论上的可实施路径。
2020年寒假,山城的冬季寒冷而潮湿,秦川与刘彦樵在科研这条路上却走得“热火朝天”:两人开始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依据自动化检测新冠病毒阳性序列的设计和方法,最终以小论文的方式撰写了一篇研究报告。秦川说:“如果每位学生都能以这样的求知欲去探索、去拥抱科学,那么我们国家在科学领域会集聚更多人才。”
为人师表:做教育的“躬行者”和学生的“贴心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秦川毕业大学的校训,也是秦川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他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五年来,秦川不断修正自身行为,立志成为教育的“躬行者”和学生的“贴心人”,努力朝着一名“好老师”的目标前行。
为人师表,精进笃行。除了平时的生物学科教学,秦川将更多时间花费在学生课后、自习、周末以及寒暑假。在安静的办公室里,他独自埋头看书做题、研究教学视频,清晰梳理竞赛的理论知识;在短暂的课间,他时常被学生围着讨论生物竞赛里的某个细枝末节。生物教学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秦川时刻关注生物领域的新动态,努力学习前沿知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自己的学科素养。
他人如镜,常能照见自己。在与其他老师相处时,秦川一直坚持“见贤思齐”:多学习、多思考,学习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同学生交流的方法;思考自身教学的特点与不足,从优秀经验中优化成长。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与学生相处时,秦川始终主张“因时制宜”,“作为老师,不可能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在他看来,教师应当具有“两面派”性格,在课堂上,以相对严肃正经的面孔来讲解知识、维持课堂秩序,使学生最大汲取有效知识;在课外,以相对平和、同龄人的相处状态交流谈心,为此,秦川在闲暇之余经常刷B站看热点,了解学生最近关注的趣事,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教育是有温度的,做好学生的“贴心人”,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执教的日子里,秦川深感“荣誉”在身。“只有一所创新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秦川眼里,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便是一所创新的学校:国际化的育人视野、温暖的人文关怀、丰富的德育活动……这些在南岸区教育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文/李好)